查看更多空气质量指数 泽州县空气pm2.5实用查询——泽州县空气质量指数
聚焦转型发展"泽州现象":一矿带一企 黑色变绿色
新华网北京8月7日电(记者 朱继东)拥有53万人口的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素有“煤铁之乡”之称,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县。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曾经为农村小康、农民富裕和新农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以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作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既是长期实践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又是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迟转不如早转,慢转不如快转,泽州的转型发展虽然是个痛苦的抉择和艰难的转折、蜕变过程,但却为其他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发展树立了榜样。8月6日,晋城市转型发展泽州现场会举行,来自山西省、晋城市和不少资源型经济县市区的官员、专家、企业家等聚焦转型发展的“泽州现象”,认为泽州县通过“一矿带一企”,“黑色变绿色”,外引内启,全民创业,走出了一条富有本地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为全省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 转型发展是逼出来的:痛定思痛 在困境中逼出共识 8月6日,晋城市转型发展泽州现场会举行,来自山西省、晋城市和不少资源型经济县市区的官员、专家、企业家等聚焦转型发展的“泽州现象”,认为泽州县通过“一矿带一企”,“黑色变绿色”,外引内启,全民创业,走出了一条富有本地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为全省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图为晋城市市委书记张茂才(上)、市长王茂设(下)在晋城市转型发展泽州现场会上讲话。 定位决定地位。提到转型发展的“泽州现象”,泽州县委书记刘予强、县长崔守安都深有感触:“我们的转型发展是逼出来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从“有水快流”到“煤挖完了怎么办”,再到“煤矿关停了怎么办”,泽州县500家小企业关停、1000座高炉关闭、500座煤矿关停。转型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泽州县在困境中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从20世纪70年代“五小工业”发端,到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泽州县的经济发展一直倚重于煤铁资源。但由于泽州的煤炭资源开发早,煤炭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机采率和回采率都不高。在资源整合中,煤矿被大批关闭,以煤炭资源为支柱的产业构架已经“锈迹斑斑”。泽州县财政总收入在晋城市排名一度由第一落至第三,在全省由前五跌出前十。 另一方面,曾一度带来繁荣的“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五小工业”关闭后,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随着工业化的提速,地下水位下降、土地供应紧张、工业排污加剧、环境承载能力锐减等矛盾日益凸显。 不仅如此,小煤矿的大量关闭、现有煤矿的时开时停,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就业、稳定增收的渠道越来越窄。煤矿及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10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4万人。其中,运输业由高峰期的1.2万辆车锐减到了4000辆。与此同时,资源开采造成的土地塌陷、房屋裂缝、水源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群众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如何把资源优势化为发展优势、把资金优势变为资本优势,改变畸重型的产业构架,既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严峻的形势面前,2006年,泽州县领导班子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百日大调研”、“思想大解放”和“产业转型大讨论”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跳出火山口的出路在转型、希望在转型、根本在转型,不转型就如逆水行舟;逼人的形势面前,煤矿业主认识到,煤旷短期离不了、长期靠不住,不上新项目、必然成死路;困难的形势面前,广大老百姓意识到,没有企业就不能就业,不去创业就很难致富……县委、县政府和干部群众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大大推进了转型发展,在全县形成了“痛定思痛抓调整,心无旁骛促转型”的浓厚氛围。 转型发展是闯出来的:力破难题 在探索中拓展空间 8月6日,晋城市转型发展泽州现场会举行,来自山西省、晋城市和不少资源型经济县市区的官员、专家、企业家等聚焦转型发展的“泽州现象”,认为泽州县通过“一矿带一企”,“黑色变绿色”,外引内启,全民创业,走出了一条富有本地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为全省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图为晋城市转型发展泽州现场会现场。 8月6日,晋城市转型发展泽州现场会举行,来自山西省、晋城市和不少资源型经济县市区的官员、专家、企业家等聚焦转型发展的“泽州现象”,认为泽州县通过“一矿带一企”,“黑色变绿色”,外引内启,全民创业,走出了一条富有本地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为全省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图为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郭树峰在晋城市转型发展泽州现场会上讲话。 思路决定出路。通过连续几年的百日大调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泽州全县上下逐渐形成了“做强煤炭产业、延伸化工电力、提升冶炼铸造、发展加工旅游”的转型发展思路,提出了“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一矿办一企,百矿兴百业”的战略思路,大打“资源整合、项目带动、全民创业”三大硬仗,走出了一条富有本地特色的煤企转型发展新路子,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矿带一企”、“外引内启”、“全民创业”、“争先发展泽州人活动”等诠释了泽州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 经济要转型,规划当先行。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广泛调研、深入讨论、专家论证,泽州县制订了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修订了“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创新发展模式,提出了“做强煤炭产业、延伸化工电力、提升冶炼铸造、发展加工旅游”的转型发展思路:煤炭产业要适应产业政策和安全形势的要求,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由数量型向规模型的转变;钢铁产业要组建集团、提升技术,实现由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向清洁生产、循环生产的转变;铸造产业要改造工艺,扩大产能,延伸加工,发展装备制造业,实现由冶炼铸造向机械制造的转变;煤化工产业要推进煤变肥、煤变醇、煤变醚、煤变油,实现由产煤大县向煤化工大县的转变;电力工业要综合环境承载能力,发展火电,开发水电,实现由输煤向输电的转变;新兴产业要坚持政策引导,推行实用技术,大幅提升产业规模和产品档次,实现由初级产品向高端产品的转变;农副产品加工业要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奶制品、中药材、果品、油料、粮食加工业,实现由弱质产业向朝阳产业的转变;旅游业要围绕山、水、湾(珏山、山里泉、沁河大转弯),多元投入、整体开发、打造精品,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这“八个转变”既是对泽州产业框架的新构想,又是泽州人转型发展始终把握的核心。 抓主体,转型发展有力可施。泽州县围绕“八个转变”,建立了“一矿兴一业、全民大创业”的推动载体,一方面调动煤旷企业转型发展的主动性,一方面激发全县人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对于“一矿一业”工程,按照政府引导、煤矿主导、资源整合、市场运作的思路,采取“国有大矿先行、乡村煤矿跟进”的办法,区分类别、次第推进。目前,国有、县营、二轻煤矿全部新上了地面项目,乡村煤矿也发展了一大批地面企业,煤矿转产投资总额达到16.95亿元,新上项目84个,达产达效项目72个。三八煤矿投资1.2亿元打造珏山景区,今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2.3万人次,旅游收入100万元,在门票价格减半的情况下,同比增长63%。川底乡马坪头村煤矿投资2400万元新建的现代化养猪场,年出栏量1万头。 为了提升“一矿一业”的社会效益,泽州县还开展了“百矿带百村”活动。2008年,60座煤矿向71个村投资6851万元,发展企业、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吸纳就业,大大推进了无煤村、纯农区的新农村建设。 对于“全民大创业”,泽州县以政策为支撑和引导,实施了每年培育100个创业者、发展1000家创业户、新增10000个就业岗位的“百千万”创业工程,邀请全国创业培训师顾品教授、全国经济学家温元楷教授等专家学者,开办创业大讲堂,在全县掀起了能人创企业、企业家创大业、群众创家业、干部创事业的热潮。通过连续两年的推进,全县新发展创业企业184家,投资总额42.4亿元,新发展创业户1721户,新增就业岗位19000个。涌现出金工汽配、春晨兴汇球墨铸管、鑫环球球墨铸管、兴方球墨铸管、万鑫双汇洗煤、龙王山森林公园等一大批民营龙头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的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是干出来的:开拓创新 “项目建设”加速经济转型 8月6日,晋城市转型发展泽州现场会举行,来自山西省、晋城市和不少资源型经济县市区的官员、专家、企业家等聚焦转型发展的“泽州现象”,认为泽州县通过“一矿带一企”,“黑色变绿色”,外引内启,全民创业,走出了一条富有本地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为全省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图为泽州县委书记刘予强(上)、县长崔守安(下)在晋城市转型发展泽州现场会上发言。 格局决定结局。经过不断探索创新,刘予强、崔守安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只有抓好项目,转型发展才有章可循。于是,泽州县抓住找项目、推项目、提升项目三个环节,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用项目支撑起了经济转型。 首先是在产业转移中承接项目。适应国外向国内、沿海向内陆,东部向西部产业转移的形势,泽州县组织煤矿企业广泛参与中博会、港洽会、沪洽会等商洽会,开展“‘五小’下江南、培养新老板”外出项目考察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项目推介对接,引进承接了福盛钢铁、合聚水泥、天泽煤气化、鸿诺光电、清慧汽配等一批大型项目,引资总额近100亿元,涉及冶炼、铸造、机加工、新材料、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同时,引进各类高级人才200多名。 其次是以“三大梯队”推进项目。项目落地后,泽州县每年选出八大新建项目、八大续建项目、八大达产达效项目,实行四大班子包项目、现场办公解难题、定期督查促进度,重点推进,步步为营。2008年,“三大梯队”累计完成投资60.1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05亿元。 再者是以节能减排提升项目。泽州县实行了“三个不准抓入口、三个淘汰抓出口、三项技术抓改造”的“三三三”机制。“三个不准抓入口”,就是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不立项,来通过环评和节能评估的不开工,环保设施不配套的不投产。去年以来,泽州县先后否决了5个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重的项目。“三个淘汰抓出口”,就是国家产业政策明令关停的、超标排放的、产能严重过剩的坚决淘汰。2008年,泽州县淘汰了14家铸造企业的落后工艺,关停了350家土小企业。“三项技术抓改造”,就是全面推广节水、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天泽、大化等煤化工企业,建设中水处理池和冷却水闭合循环系统,基本做到了零排放。福盛钢铁建设蒸汽回收管道设施,年回收蒸汽7.2万吨,方便了周边群众的冬季供暖。投资建设了高炉尾气综合利用项目,每年可节约资金 2000余万元。星冉、宝基、合聚等新型建材企业,年消化煤矸石、粉煤灰、高炉废渣等固体废弃物150万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了保障项目建设、转型发展,泽州县提出“抓服务,转型发展有凭可依”,把提供服务作为重要抓手,建立了五个保障平台。第一是开设“争先发展泽州人”专题栏目,建立导向平台。2007年起,泽州县深入开展争先发展泽州人评选,大力宣传创业人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和引导全民创业、转型发展;第二是设立土地储备中心,建立土地保障平台。坚持“总量不减,动态平衡”,盘活已关闭小高炉、小砖厂、小煤场等长期闲置的土地,缓和了新上项目用地难的矛盾。目前,在为企业解决3300余亩用地的同时,还储备了2450亩土地;第三是成立金诺担保公司,建立融资保障平台。泽州县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特定服务、降低风险、互帮互助、诚信运营的办法,实行多元增资扩股和会员制,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目前,18家企业出资入股4000万元,为企业提供担保资金8000余万元第四是召开全国“冶铸加”年会,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加入中国铸造协会会员单位,每年举办一届全国年会,为“冶、铸、加”企业提供了技术、资讯、人才服务。在全国保留18座短流程高炉,全省2座均在泽州县,全得益于全国年会这个平台;最后是建设质量检测体系,建立质量保障平台。投资2000余万元,建起了冶铸、食品、稀土研究所和铸造产品、稀土金属产品、农副产品等质量检测中心,全面推进质量管理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全县26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6家企业产品采用了国际通行标准,企业户品标准覆盖率达100%。 只有抓好项目,转型发展才有章可循,这一理念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8月6日的晋城市转型发展泽州现场会上,晋城市市委书记张茂才指出,转型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明确转型发展的思路和重点,提出产业振兴的规范和措施,落实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责任,坚持不懈、一以贯之地抓下去。要把产业转型建立在项目支撑的基础上,对已开工和拟上马的转型项目要开足马力,加快进度,搞好服务,确保早日投产见效。同时要拿出更大的精力,新上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大项目、好项目。 转型发展是转出来的:革故鼎新 在转型中实现跨越 崔守安接受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泽州县的转型发展是转出来的。他告诉记者,通过全县干部群众发展理念的转变、干部作风的转变、机制体制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泽州县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初步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争先发展的路子,实现了泽州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是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2008年,泽州县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大关,完成 115.85亿元,同比增长10.1%;财政总收入完成20.76亿元,同比增长20.2%,在全市排名前行一位,名列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17元,同比增长9.03%。全县煤炭产业提供税收比重由2005年的77.4%下降为68.2%,减少8.6个百分点。特别是巴公镇非煤产业提供税收达到1.1亿元,比重达到了74.3%,比2005年增长37.3个百分点;南村镇达到了82%。全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名列全国第273位,进入中部地区50强,位居全省第5位。 其次是初步构筑了新型工业体系。全县“一煤独大”、“一花独放”的格局开始打破,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性开始减弱,钢铁工业规模壮大,装备制造业已经起步,煤化工产业初具规模,电力工业势头强劲,初步形成了“冶炼——铸造——机加工——装备制造业”、“煤炭——新型化工系列产品”、“煤炭——电力——新材料”。三个产业链条。同时,经济的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形成了以南村片为主的新兴铸管集群,南村镇被中国铸造协会命名为“中国铸造之乡”;以巴公、北义城片为主的煤化工基地,巴公镇被省经贸委命名为“巴公化工工业园”;以下村、川底片为主的煤炭基地,以金村片为主的新兴产业基地,以北义城、渠南片为主的汽车配件基地,以高都片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以“珏山、山里泉”为主的旅游产业格局,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逐步凸显出来。 再者是大大推进了发展方式转变。节约、环保、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县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环。传统产业集中度提高,煤矿由300余座减少到60座,而总产量由1200万吨提升到1722万吨;冶铸企业由300余家减少至100家,而生产规模却达到了50万吨棒材、50万吨线材、240万吨生铁、138万吨中厚板材、70万吨铸件、20万吨汽车配件;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煤化工产品从无到有,形成了100万吨大颗粒尿素、60万吨合成氨、30万吨甲醇、10万吨二甲醚的生产规模;新型建材企业发展到16家,形成了年产5亿块新型墙体砖、100万吨高标号水泥的生产规模;一批科技项目迅速崛起,乐百利特LED、鸿诺光电、路宝铝合金轮毂等填补了全市有色金属、科技产业空白,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9.1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7.3%,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全县GDP的7.08%。 最后是有效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2008年底,全县单位GDP能耗2.78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6%;二氧化硫排放量2.53万吨,同比减少0.78%;可吸入颗粒物排放量0.32万吨,同比减少5.88%;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为2.33,低于控制指标2.9个百分点,监测区二级以上天数首次突破300天,达到323天,同比增加39天。大力实施绿色矿山、绿色企业,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1.05%,绿化率达到42.6%。泽州县的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山变绿了、空气清新了,人民生活更加和谐安康。
转型发展是无止境的:探求规律 在实践中提升理念 8月6日,晋城市转型发展泽州现场会举行,来自山西省、晋城市和不少资源型经济县市区的官员、专家、企业家等聚焦转型发展的“泽州现象”,认为泽州县通过“一矿带一企”,“黑色变绿色”,外引内启,全民创业,走出了一条富有本地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为全省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图为晋城市转型发展泽州现场会的与会人员深入泽州县春晨兴汇铸管有限公司、鸿诺光电公司、金工汽配有限公司、清慧汽配有限公司、福盛钢铁有限公司、路宝铝轮毂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并观摩泽州县转型产品展示。 总结转型发展的“泽州现象”,刘予强说:“搞好转型发展必须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好资源的集聚作用,发挥好科技的引领作用。” 几年来的实践,不仅推动了泽州经济的转型。而且在“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了转型发展的理念,把握住了转型发展的规律。泽州县通过实施“一矿一业”、“全民创业”战略工程,把各级煤矿、各类企业和全县人民推到了转型发展的最前沿,形成了全民促转型的社会氛围。 正如崔守安所说:“没有国有、二轻和乡村煤旷的转产上项目,没有各类人才的自主创企业,没有广大干部、全县人民的参与和推动,就没有泽州经济的转型发展。发挥好他们的主体作用,这是转型发展的根本所在。” 扬弃传统、创新发展,这是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泽州县因资源兴盛,也因资源衰退,但泽州人没有因噎废食、投鼠忌器,没有放弃资源找资源、脱离优势找优势,而是把煤炭资源作为了转型发展的“凝结核”,依托煤炭资源固有的能源地位、煤炭开采完成的资金积累、煤炭销售形成的人脉网络,以煤矿为抓手和龙头,吸引了不同地域的各类生产要素向泽州集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方式由依靠自然资源消耗,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泽州县就实施了国家级科技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示范项目。近年来,更是加大了技术改造、素质培养、质量建设、产品研发和引进的力度,靠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转型。实践证明,发挥好科技的引领作用,经济转型的步伐就会加快、成效就会明显;反之,则会停滞不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今年上半年泽州县GDP保持了6.8%的增速,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7%,在晋城市一路领先。泽州早转型先得利,用事实驳倒了“泽州不行了”的论断,也为晋城市乃至山西省加快转型发展积累了经验。 8月6日,晋城市转型发展泽州现场会的与会人员深入泽州县春晨兴汇铸管有限公司、鸿诺光电公司、金工汽配有限公司、清慧汽配有限公司、福盛钢铁有限公司、路宝铝轮毂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实地参观,并观摩了泽州县转型产品展示。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郭树峰指出,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实际、谋划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晋城在转型发展中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措施政策到位,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全省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加快推进经济转型是很多地方必须认真回答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泽州这个昔日的煤炭大县,正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为更多地方积累了经验和树立了榜样。正如晋城市市长王茂设所言,转型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实需要,是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影响的重要举措,是扩大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要资源型地区的领导干部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借鉴泽州县的做法和经验,结合本地实际,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切实加强引导,积极探索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创造良好环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转型升级新思路,为加快转型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转型发展一定会迎来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美好明天。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山西晋煤集团泽州天安恒源煤业有限公司空气压缩机设备采购招标公 |